在談心率訓練時,Zone 3總是讓人又愛又怕。
跑太慢,怕沒效果;跑太快,又怕影響恢復。
這塊介於Zone 2與Zone 4之間的中強度區間,常被稱為「灰色地帶」!
但它真的是訓練的盲點嗎?還是被誤會太久了?
💡Zone 3是什麼?為什麼大家對它這麼混亂?
Zone 3,通常定義為最大心率的70~80%區間,屬於中強度有氧訓練。
這時候你會感覺呼吸開始變深,講話有點喘,但還不至於痛苦;
它不像Zone 2那麼輕鬆,也不像Zone 4那麼刺激——這就是它難以被定義的原因。
你可能也聽過所謂的極化訓練法(Polarized Training):
80%的訓練要輕鬆,20%要hard! ,Zone 3建議避免。
這讓很多跑者開始懷疑:是不是根本不該跑Zone 3?
但真相是
Zone 3訓練,雖然不會帶來爆炸性的速度進步,
但它能訓練身體在長時間維持中高強度下的節奏穩定性、乳酸處理能力。
簡單說,Zone 3是你「不掉速」的關鍵。
馬拉松、半馬、甚至超馬——你真正比賽的節奏,大多就在Zone 3的中後段。
如果你完全避開Zone 3,其實是在錯過最貼近實戰的一段心率區。
🏃♂️那要怎麼跑Zone 3才有效?
不是天天跑,也不是亂跑。
你可以這樣安排:
- 一週安排1次Tempo課表或馬拉松配速課
- 搭配Zone 2恢復與Zone 4刺激,打造訓練組合拳
- 訓練時用「能講一句話但需要喘氣」來抓Zone 3感覺,也可用心率輔助
🤝給跑者的一句話建議:
Zone 3,不是你該害怕的地帶,而是你該學會掌控的節奏。
當你懂得如何善用它、如何安排它,它就能幫助你穩住節奏、拉長續航、跑出新高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