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也許練得很努力,但若在比賽當天補給出了問題,那麼就可能在30公里後撞牆與崩盤。
這篇文章,希望能幫你一次搞懂全馬與半馬補給的差異、時間點安排與實戰策略,讓你不只是跑完,而是跑得穩、跑得漂亮。
🧠 一、為什麼補給這麼重要?
跑步時,身體主要依賴肝醣與脂肪供能。但肝醣的儲量有限:
- 一般跑者約可支撐 90~120 分鐘 的中高強度運動。
- 當肝醣耗盡時,血糖下降、肌肉無力,就是俗稱的「撞牆」。
💡簡單說:
半馬可以靠體內儲備撐完,但全馬一定要靠中途補給。(除非你慢到都只靠脂肪…..)
🍌 二、半馬補給策略:重點是「穩定能量」
✅ 賽前
- 2 小時前 吃主餐
- 30 分鐘前 可先補一包能量膠(含 25g 碳水)
💬 比如來個:win能量膠 或淘寶搜邁勝。
🏃♂️ 賽中
- 每 40~45 分鐘 補一次能量膠(約 25~30g 碳水)
- 若氣溫高或汗多,建議同時攝取電解質膠囊或鹽錠
💬 電解質補給推薦:
👉 Salt stick 挺方便 (大罐 每次需分裝)
☕ 如果想衝一下
8-10 公里可補一包含咖啡因能量膠(100mg左右),提振精神、延遲疲勞。
🥯 三、全馬補給策略:分段計畫才是關鍵
✅ 賽前準備
- 48 小時前 開始認真衝碳,每公斤體重 7~10g
(68kg 跑者 → 約 480~680g 碳水/天) - 比賽早上吃 高碳水低脂肪早餐
🏁 賽中補給時間表
| 距離 | 時間 (以3hr全馬為例) | 建議補給 | 備註 |
|---|---|---|---|
| 0 km | 起跑前5–15分鐘 | 1包能量膠 | 穩定血糖開場 |
| 10 km | 約43分 | 能量膠 + 鹽錠 | 開始穩定輸入能量 |
| 20 km | 約1:26 | 能量膠 | |
| 30 km | 約2:07 | 含咖啡因能量膠 | 提神、延遲疲勞 |
| 35 km | 約2:30 | 快速糖膠或運動飲 | 最後衝刺燃料 |
⚡ 四、電解質與水分:被忽略的決勝點
而不論全馬或半馬,「脫水」都會顯著降低表現。
我一般都是站站補
建議:
- 每 15~20 分鐘小口喝水(100~150ml)
- 氣溫高時一定要搭配電解質飲品或鹽錠
🔋 五、比賽後補給:超量恢復的黃金30分鐘
而跑完30分鐘內,也是補給的關鍵修復期。
建議攝取:
- 碳水:蛋白質=3:1 比例
- 約每公斤體重 1g 碳水
💬 六、補給實戰建議
1️⃣ 訓練時就要測試:
不要在比賽當天嘗試新口味或品牌。
2️⃣ 氣溫越高,補得越早。
3️⃣ 咖啡因總量建議控制在 3–6 mg/kg(以68kg計約200–400mg)。
真正跑得好的跑者,都懂得「掌握能量的節奏」。
你不只是訓練身體,更是在訓練自己對「節奏」的掌控感。
祝大家比賽順利啊!